• 2025/07/25 18:17 | 97 次觀看
    成為「好主管」有公式嗎?為何「好人」仍讓團隊崩潰?當心中了迷思
    「好主管」有公式嗎?很多主管本意良善、努力達標,卻讓團隊成員壓力爆表、無法發揮,為什麼會這樣?解析常見的其中一個「好主管迷思」,幫助避開隱形地雷。本文節錄自《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 文/莎賓娜.納瓦茲 鍾先生天資聰穎又善於分析,按部就班地晉升到總監職位,即將於一週內上任。鍾先生的公司為高階主管提供教練課程,而他要求我們一起合作。我們第一次會面時,鍾先生一手拿著平板電腦,另一隻手握觸控筆,平靜地坐下。當我問他希望從我們的課程中得到什麼,他的答案很明確:「我希望將你當成我現在的思想夥伴與教練,好讓我在這個新職位上成長並成功。」 鍾先生在我的世界裡是個例外。我的電話響起時,最有可能是挫敗的客戶打來的。有時候,他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說了或做了什麼以致危及他們的事業,或者可能導致他們完全毀滅。他們打電話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感到受挫、捲入衝突、無法負荷或感覺不得志。其他時候,來電的不是客戶本人,而是他們的人資主管在絕望之餘打來的。 南蒂便屬於這類客戶。面對她的同儕與團隊的嚴厲回饋,南蒂懷著愧疚、憂慮及困惑來與我會面。她過去是優秀的化工研究員,一路晉升為美國西岸一所大型大學的教務長,在這段期間,從來沒有人說過她做得不好——直到現在。南蒂對於自己到底做錯什麼毫無頭緒,如今她緊張到不敢在主管團隊會議上說任何話,也不敢代表她的團隊做出決定。我們並沒有立刻討論她得到的回饋,也沒有要求她去做那些人們批評她沒做到的事,而是先挖掘她接下這個職位時所抱持的假設。 我們很快便發現,南蒂誤信了常見的主管迷思,而這些迷思也造成許多管理者來找我諮詢。她自認是個「好主管」,但如今只能認為自己是個「壞主管」。這讓她無法做出任何想要的進步,因為這個新的負面標籤重創了她的信心。身為內向者兼晨型人,南蒂習慣花時間獨自思考事情,然後在會議一開始立刻切入主題。她亦自豪承擔龐大工作量,達成每個目標、每個最後期限,而且都是她獨立完成。南蒂認為跟同事膚淺閒聊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當抱怨她管理風格的聲音傳到她耳裡,南蒂會找理由置之不理。換句話說,對於我們將在本章探討的四種最普遍的主管迷思,以及那些迷思所造成的錯誤,南蒂全都犯了。 當你認為事情都按照計畫進行,又隱然感覺有哪裡不太對勁,你卻仍貿然行動,不先審視是何種想法驅動那些行動,這顯然有欠思慮。就好比鎖住餅乾櫃以避免自己暴食,卻不評估為何你一開始會想吃甜點─故事的結局,通常不會是你快樂地吃著一盤胡蘿蔔。 你誤信了何種主管迷思?這些迷思如何讓你陷入常見的管理誤區?又或者未來將如何讓你走錯方向? 一號迷思:世界上有「好」主管與「壞」主管 身為專業工程師,我最喜愛的莫過於獲得驗證的系統。有時,我喜歡幻想找到一個成為「好主管」的公式,可以完美無瑕地成功複製。每個晉升到管理層的人都能複製它,然後─變身為史上最佳主管!我可以驅車駛向夕陽,在某處海灘的陽傘下暢飲水果雞尾酒,想到我拯救了整個世界,永遠不會再有壞主管,因而感到心滿意足。 想得美,對吧? 現實中並沒有成為好主管的一體適用公式。相信有所謂「好」主管與「壞」主管的迷思,使得這個謬論一直存在─我們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但現實世界遠比這更加複雜。正如同沒有人只有優點或只有缺點,衡量一個主管時,既不是非好即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壞主管」很少是壞人,事實上,他們大多是意圖良善的好人,卻不自知地越過了好意圖與壞行為之間的細微分界線。真正該問的問題是,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致越線? 我最初為兩名客戶進行了三六○度評量,其結果對他們造成很大的打擊。洛根心地善良,總是想要鼓舞他的團隊,然而,他的三六○度評量顯示他在大家眼中是個脾氣暴躁、沒耐心又無禮的人。和洛根一樣,卡拉非常關心她的團隊與他們的集體成果,但許多員工抱怨她生硬魯莽,習慣性針對員工提供的建議給出嚴厲的評語。這兩位高階主管的行政助理都成了他們的「氣象觀測站」,亦即其他同事在接觸主管前會先探聽的情緒指標。在我們一對一的會談中,我發現洛根與卡拉都是好人,他們很仁慈,樂於付出時間,也很用心地考量團隊成員的需求。他們在團隊面前呈現的尖銳態度,掩蓋了他們想要善待部屬的用心。由於他們外露的苛刻態度,許多同事在他們面前無法發揮最佳表現,有幾個人甚至完全不想為他們工作。 這令我感到好奇,那些看起來很棒的好人─他們早上醒來時並不會想著「今天我要如何打擊同事的士氣」─為何最後卻還是成了讓同事悲慘不堪的根源?他們在某些情境中看起來很好,例如在我們的教練諮詢中;但在其他情況下卻造成災難,例如執行日常業務。就在那時,我開始拆解權力與壓力的微妙作用─它們是如何將善良聰明(但缺乏自覺)的人,變成了地獄來的主管。 當個好主管,絕非一門固定不變的科學,而是一門需要不斷修正的藝術,無論你擔任這個角色多久,都是如此。學習當個「好主管」是一項持續的進程,需要運用特定策略與工具來管理此刻(或者更準確地說,每一刻)的權力與壓力。當陽光普照、工作順風順水、獲利滾滾而來、業界媒體也一致吹捧時,任何人都可以是好主管。但當烏雲密布,你的團隊無法運作得像是上好油的機器,此時你的表現才會決定你是站在「好主管/壞主管」界線的哪一邊。 節錄自:時報出版《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莎賓娜.納瓦茲 著 推薦閱讀: 升主管後不能幫忙?她被勸「小心被騎頭上」網友全炸鍋 年輕人為何拒絕當主管?不是逃避,是不想傳承「有毒的管理文化」 主管不需要變成神!專家:理想主管該學會的是「拜託別人」
  • 2025/07/25 15:40 | 157 次觀看
    AI生成圖卡教學!ChatGPT打造專屬社群配圖,告別圖片荒
    社群文案寫好了卻總是卡在配圖?找不到更適合的情境插圖?這篇AI圖卡教學,分享你如何用ChatGPT、Grok、Gemini、Copilot等AI工具打造專屬貼文圖片,快速解決圖庫找不到圖的困擾。本文節錄自《用 AI 做設計》。 文/施威銘研究室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社群貼文找不到符合情境的圖,快Call AI幫幫忙!5步驟用AI聊天機器人快速生成貼文廣告圖 社群貼文找不到符合情境的圖,快Call AI幫幫忙! 社群貼文寫好文案,結果卡在「配圖」這關? 要傳達的情境很具體,但圖庫都不對味,不是太制式就是太抽象,這時候就該出動AI,只要用講的(描述)AI就能幫你生出專屬情境插圖,不怕撞圖、還超吸睛!快來看怎麼讓AI成為你最強的生圖小助手! 第一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畫面的比例變了>第三次生成,有錯字>終於完成(圖/旗標出版提供) 5步驟用AI聊天機器人快速生成貼文廣告圖 使用AI:ChatGPT、Grok、Gemini、Copilot…等AI聊天機器人 提示語包含的結構:標題+副標題+背景+插圖 社群貼文寫好了,但是卻被配圖卡住,這次老闆要做絕版品出清的5折大特價,想找張「表情驚訝的貓」來當插圖,表現出「不敢相信」有這麼便宜的優惠,但是商用圖庫翻來翻去都沒適合的,是時候召喚AI來救援了! 筆者試了ChatGPT、Grok、Gemini、Claude、Copilot等熱門的AI聊天機器人,用同樣的提示詞請AI生成貼文圖片,整體而言只有ChatGPT比較到味,而且持續告訴ChatGPT怎麼修正,他會愈做愈接近想要的結果。Claude目前比較不擅長生成這類的圖,做出來的結果比較陽春,Copilot及Grok則是整體構圖不錯,但文字全亂碼,在此就用ChatGPT來生成貼文的圖吧! 【Step 1】 描述你想要的情境。首先,開啟ChatGPT,輸入如下的提示語,告訴ChatGPT想要做出什麼樣的貼文圖。 提示:請幫我做一張社群貼文的圖,標題為「絕版品全面下殺」、「5折UP」,文字周圍「加邊框」及「爆炸圖案」、「星星圖案」做點綴活動日期:6/01-6/20背景色由幾何的亮黃色、亮藍色、亮粉紅色組成在畫面的左下角放「一隻表情非常吃驚的貓」插圖 我們想要的元素都有照要求做到(圖/旗標出版提供) 【Step 2】 雖然ChatGPT的確有照我們的要求做出想要的元素,但效果有點陽春,我們接著再下提示語,請AI修正。 提示:整體看起來還可以,但是圖案可以再誇張一點 這次生成的圖,整體看起來是比較誇張,但是貓咪整個換掉了,畫面比例也變了(圖/旗標出版提供) 【Step 3】 上個步驟生成的圖雖然有比較誇張,但是整體的畫面變亂了,而且比例也變了,我們繼續請AI調整: 提示:請用第一次生成的圖來調整,畫面不要太亂,做成「半色調風格的抽象點點」,圖片比例維持正方形 整體效果有好一點,但是打錯字了(圖/旗標出版提供) 【Step 4】 上個步驟生成的圖有好一點了,但是把「下殺」打成「下額」,繼續請AI改錯字。 提示:這個樣式不錯,但是你打錯字了,是「全面下殺」,拜託改一下 AI崩潰了,文字全部亂寫(圖/旗標出版提供) 【Step 5】 開啟新聊天室,請AI重新修改。進行到此,AI已經開始亂做了,當你遇到AI錯亂的情形時,請把剛才生成效果比較好的圖(如Step 3的圖)先儲存到電腦,重新開啟一個聊天室,再請他做修改。 1.開啟新的聊天,2.上傳Step 3生成的圖,並輸入提示語,3.開始生成圖片(圖/旗標出版提供) 提示:(上傳檔案)請幫我修正這張圖的錯字,應該是「絕版品全面下殺」才對 (圖/旗標出版提供) 雖然剛剛與ChatGPT溝通也花了幾個步驟,但是全程不超過半小時,與其在茫茫的圖庫裡找,不如讓AI先幫你生出「應急」的草圖,後續再用影像處理軟體微調。 這張圖我們用影像處理軟體將整體亮度調亮,並將「 絕版品全面下殺 」、「UP」、日期、貓眼填入白色,並替星星填入不同顏色,讓整張影像比較有朝氣(圖/旗標出版提供) 節錄自:旗標出版《用 AI 做設計:沒時間?沒素材?沒靈感?就 Call AI 救援》/施威銘研究室 著 推薦閱讀: ChatGPT-4o更新圖片生成模式升級!照片Q版貼圖、漫畫生成怎麼做? ChatGPT生成Excel圖表不卡關!xy軸設定、中文顯示問題輕鬆搞定 AI生成數據分析簡報3招搞定!ChatGPT、MassiveMark、Gamma打造最強組合技
  • 2025/07/25 14:30 | 240 次觀看
    AI時代職場核心技能大洗牌!2030年哪些技能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隨著AI與數位轉型的推波助瀾,未來將掀起一波「技能洗牌」浪潮,哪些技能將成為明日之星?又有哪些技能會被時代遺忘?本文將揭開這些關鍵的職場技能,期盼工作者能從這場變革中倖存並脫穎而出,並驅動自己的職業生涯向前邁進。 文/王穎皓 由Cheers授權轉載 全球成長最快 VS. 衰退最快職位成長最快的職位衰退最快的職位技能需求大洗牌:哪些將上升、哪些將下降?核心技能的4大分類成長中的核心技能下降中的核心技能技能需求變化的主因、影響及挑戰影響與挑戰:技能落差成最大風險如何培養未來關鍵核心技能?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指出,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39%的現有職場技能將被淘汰或需重大轉型,有些技能愈來愈重要,有些則漸漸式微。 隨著生成式AI、數位轉型與全球經濟結構劇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揭示,至2030年,職場技能需求將出現大規模重組。 阿姆斯特丹大學副教授Jeroen Kraaijenbrink也在LinkedIn發文強調,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不僅僅是技術性,更是具有策略性的(They’re not just technical. They’re strategic.)。 究竟哪些技能將成為新寵、哪些逐漸式微,原因何在?工作人又該如何應對? 全球成長最快 VS. 衰退最快職位 WEF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結構性轉型將導致22%的現有職位出現增減,預計新增1.7億職位,減少9,200萬職位,淨增7%,即多出7,800萬個工作機會。 成長最快的職位(點擊連結看職缺) 技術類: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AI/機器學習專家、軟體開發人員。 綠色與能源轉型:自駕/電動車專家、環境工程師、可再生能源工程師。 前線與服務業:農場工人、送貨司機、建築工人、銷售員、食品加工人員。 照護與教育:護理師、社工、個人照護助理、大學/中學教師。 延伸閱讀:《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每月徵2.2萬名綠領人才!綠領AI人才缺口激增到4,300個 衰退最快的職位 文書與行政支援:收銀員、票務員、行政助理、資料輸入員、銀行櫃員、郵務員。 其他:印刷工、法律秘書、圖像設計師等。 技能需求大洗牌:哪些將上升、哪些將下降? 根據WEF報告,至2030年,全球有39%的現有職場技能將被淘汰或需重大轉型,顯示產業與工作內容正快速變革。這波洗牌的主要推手包括生成式AI、數位化、綠色轉型與人口結構變遷。 核心技能的4大分類 WEF將技能劃分成4種: 2030年核心技能(Core skills in 2030):現在重要且成長最快的技能。 新興技能(Emerging skills):目前不太重要,但預期未來將增加需求的技能。 穩定技能(Steady skills):現在重要,但預期未來的需求不會大幅增長。 邊緣技能(Out of focus skills):現在不太重要,未來也不太會增加需求。 成長中的核心技能 以下為目前最受重視,且成長最快的技能: 1.分析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 報告指出,未來最受重視的不是單一技術能力,而是分析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這些能力能推動組織創新、解決複雜問題,是策略落地的核心動力。調查指出有70%企業將分析性思維視為核心技能。 2. 韌性、彈性與敏捷性(Resilience, flexibility & agility) 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下,能夠適應新挑戰、快速調整策略的員工將成為企業搶手人才。這類能力在未來的重要性還會持續提升。 3. 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Leadership & social influence) 組織扁平化與跨部門協作趨勢下,具備領導、溝通與影響他人能力的工作者,將在管理與專業崗位中脫穎而出。 4. 動機與自我覺察(Motivation & self-awareness) 自我驅動、主動學習與自我管理能力,將成為個人持續成長與適應變革的關鍵。 5. 系統性思維、好奇心與終身學習(Systems thinking, Curiosity & lifelong learning) 懂得從全局視角理解問題,並持續學習新知的工作者,將在未來職場中持續領先。 6. AI與大數據、網路與資安、科技素養(AI and big data, networks and cybersecurity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雖然人本能力是主軸,但科技素養、AI與資料分析等技能仍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尤其在數位轉型加速的產業。 下降中的核心技能 以下為需求下滑的技能: 1.手動靈巧度、耐力與精確度(Manual dexterity, endurance, precision) 這類技能在2025~2030年被預測為需求下降最明顯,24%受訪企業認為其重要性將減少。隨著自動化、機器人與AI普及,許多需要手工操作或體力勞動的工作正在被機器取代。 2. 基礎讀寫與數學能力(Basic literacy and numeracy) 這些屬於傳統教育的基礎技能,未來在職場中的重要性將逐步降低。原因在於數位工具與自動化流程能夠取代大量基礎計算、資料處理與文字工作。 3. 重複性、流程性技能(Repetitive and process-driven skills) 包括資料輸入、行政文書、收銀、票務等職位所需技能,因自動化軟體與AI的導入,需求大幅減少。 技能需求變化的主因、影響及挑戰 技術進步:AI與自動化大幅提升效率,取代重複性、低技術含量工作,推動對高階認知、創新與技術能力的需求。 產業轉型:數位化與綠色經濟重塑產業結構,促使人才需具備跨領域與永續思維。 組織變革:企業組織扁平化、協作與創新成主流,強化領導力、溝通力與自我管理能力。 影響與挑戰:技能落差成最大風險 技能轉型速度快,導致企業與員工間出現巨大技能落差。WEF報告顯示,63%企業認為技能落差是轉型的最大障礙,85%計劃優先培訓現有員工,70%將招聘新技能人才,40%預計因技能過時裁員,50%預計從內部轉換崗位。 若企業無法及時補足技能落差的鴻溝,將會有大量員工面臨失業風險。 勞動市場兩極化 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低技能、重複性職位被淘汰,導致就業市場明顯分化。高學歷、高技能者機會大增,低學歷、低技能者失業風險升高。 再培訓壓力巨大 近六成員工需再培訓,企業與個人皆需投入大量資源於技能升級與轉型。 如何培養未來關鍵核心技能? 1. 主動盤點與補足技能缺口 個人應定期檢視自身技能,對照產業趨勢與職位需求,主動發掘並補足弱點。 2. 擁抱終身學習與自學能力 持續學習新知、技術與軟實力,善用線上課程與實踐專案,提升自我驅動與學習力。 3. 強化跨領域與整合能力 結合數位、管理、創新等多元技能,提升職場適應力與競爭力。 4. 發展人本與領導力 培養領導、溝通、團隊合作、情緒管理等軟實力,成為能帶領團隊與推動變革的關鍵人才。 5. 善用企業與組織培訓資源 積極參與企業內部培訓、產學合作等資源,加速技能升級與轉型。 2030年職場技能需求將經歷劇烈洗牌。分析性思維、創造力、領導力、彈性、終身學習等人類核心策略能力,將成為新時代的黃金能力。 重複性、體力性與傳統文書技能則逐漸式微。面對這場變革,唯有主動學習、跨界整合與強化人本能力,才能在未來職場立於不敗之地。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LinkedIn) (原文標題:2030年職場技能將洗牌!世界經濟論壇調查:39%技能將被淘汰、這些技能將愈來愈重要) 延伸閱讀: 黃仁勳:每個人都該有個AI家教!這樣用AI提升學習工作效率 AI工作專區|工程師、PM、行銷的AI應用人才,企業AI徵才整理 搶攻12.1萬個AI工作!104運用AWS技術推「AI人才就緒計畫」目標首年培育逾3萬人 AI會讓你失業,還是幫忙加薪?PwC全球10億工作分析,3個數字揭露AI職缺趨勢 別讓AI馴化你的思考,未來關鍵人才從問「笨問題」開始 🔥天下學習7月客座學習長李正屹:人人都該會銷售的世代!獨創一套「兩好三Why」的銷售策略,帶你學超級業務力
  • 2025/07/13 17:44 | 164 次觀看
    年薪300萬offer還不要?科技業工程師「用300萬能力,做150萬工作」選擇題
    工程師收到年薪300萬的offer,卻選擇留在年薪150萬的原工作,為什麼?當你擁有300萬的實力,該拿來衝高薪、還是用來換自由?作者分享案例,一起思考「時間 vs. 收入」的職涯選擇。本文節錄自《工程師下班有約》。 文/林鼎淵(Dean Lin)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原來科技業還有這種工作!?從時薪的角度來看一份工作的CP值不要把工作當成學習的場所結語:用300萬的能力,做150萬的工作 大家是如何看待「高薪」的呢? 年後有個朋友想轉換跑道,但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卻在猶豫是否接受。 於是我好奇的問他:「對方有給到你期待的薪水嗎?」 朋友:「有啊,如果接受的話薪水漲60%。」 就算在科技業,跳槽一次漲60%也是很少見,所以我接著問:「是灰色產業嗎?」 朋友搖了搖頭說:「不是,是一般的公司。」 聽到這裡,我有點憤怒了:「所以你是在炫耀,還是要討論?」 朋友:「雖然有炫耀的成分在,但我真的不確定自己是否會接受這份Offer。」 原來科技業還有這種工作!? 朋友目前的年薪約150萬,可以遠端工作。因為對手上的業務非常熟悉,所以他一週實際的上班時數約10小時,這還是把開會算進去才有的時數。 如果在上班時間密他,基本上他都可以秒回;如果沒有秒回,通常是因為他在打電動或是睡覺。 我想上面這段文字,可能有些顛覆大家對科技業爆肝的既定印象。 別的產業我不清楚,但軟體業真的存在這種現象;因為在相同時間下,工程師之間的產能可能相差到數十倍,主要原因為下面兩點: 1. 個人天賦 如果說努力決定下限,那天賦就決定上限。這位朋友在大型程式設計的競賽中,拿過個人全國第一的成績。 2. 認知落差 他擁有的專業非常小眾,全公司能看懂的人一隻手數得出來,因為高層都看不懂,所以他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組的每個人都互相Cover ,大家一起爽)。 大家不要看他工時這麼少,在公司眼中,他的績效是前10%。 從時薪的角度來看一份工作的CP值 因為朋友目前的工作太爽了,所以即使新工作給了他一年240萬的Offer,他都在猶豫。 因為原本的工作只要扮演好「工程師」的角色就好,而新的工作要擔任「架構師」;除了要熟悉新的業務外,朋友最大的猶豫點在「不能遠端上班」,而且這間公司還有加班文化。 現在我們把這兩份工作列出來,大家不妨想想,如果獲得這個機會,你會如何選擇? 原工作:工程師,年薪150萬,每週工作8~12小時,可遠端。 新工作:架構師,年薪240萬,每週工作45~50小時,不可遠端。 如果只看年薪,大部分的人肯定選擇「新工作」;但如果把實際上班時數考慮進去,也許有部分的人選擇待在「原工作」。因為單純從「時薪」的角度來看,新工作大約只有原工作40%的錢。 不要把工作當成學習的場所 文章看到這,可能會有人說:「應該要去當架構師啊!就算不是為了錢,也能接觸更多新事物。」 的確,新工作肯定會接觸到新事物;但這並不代表你會在工作中成長,有可能只是手上的雜事變很多。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想要學習成長,原本的工作就能有大把的時間學習了,新的環境只是用工作填滿你的時間罷了。 如果沒有買房、買車的需求,你還會追求高薪嗎? 最後,我朋友婉拒了這份工作。 在他婉拒後,對方公司直接把薪水拉高到年薪300萬,這已經是高達100%的漲幅了! 但我朋友最終還是選擇拒絕,他跟我說:「如果一開始直接開300萬,那就突破我的理智了,我應該馬上答應;但因為猶豫的時間太長,在思考完工作的CP值後,我覺得新工作不划算。」 最後他還補了一句:「這Offer來晚了,我就不要了!」 其實我朋友之所以能這麼瀟灑,是因為他沒有買房、買車的需求。 現在的薪水已經可以讓他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儘管有能力拿到更高的收入,但他選擇讓自己活得開心。 結語:用300萬的能力,做150萬的工作 這篇文章在社群發表後獲得了熱烈迴響,並被多家媒體轉載;下面挑3個討論度最高的議題跟大家分享: 1. 一週才工作10小時,剩下的時間應該要拿去兼職! 這是最多人的想法,但其實如果沒有強烈的金錢需求,其實「有錢有閒」是最舒服的生活步調;筆者雖然本職+斜槓賺了不少錢,但那段期間完全沒有生活品質,甚至陷入失眠、憂鬱、焦慮的負面狀態。 2. 應該選300萬的工作才對,又沒多累,還可以讓自己提早退休啊! 對平常一週工作40小時的人來說,的確45~50小時不算累;但對已經習慣一週工作10小時的人來說,這是完全回不去的。而且習慣遠端工作後,突然有天要你回公司上班,那光通勤時間就會讓人無法忍受。 3. 現在可以爽爽領年薪150萬,幾年後這種工作還在嗎? 這篇故事其實是2年前的文章,發文後我問朋友現在工作的近況如何?他說薪水已經調漲到220萬了,平均每年調薪20%;儘管工時很短,但別忘記他的績效是前10%。 其實這位朋友之所以工作可以這麼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擁有遠超現在這份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面試不過是在證明他的能力罷了。 就像大學生去做小學生的題目一樣,看到題目就已經想到答案了,幾乎不用動腦;如果你的人生在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這是最理想的模式。 文末還是提醒一下大家,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而來的,文章僅是分享不同視角的觀點,讓大家知道世界的多樣性。 節錄自:博碩文化《工程師下班有約:企業內訓講師帶你認清職涯真相!》/林鼎淵(Dean Lin) 著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軟體/工程】工作機會' url='
    amount='3'] 推薦閱讀: 【科技業高薪攻略】菜鳥年薪300萬不是夢!外商工程主管授求職3心法 為什麼進灰色產業就很難離開?工程師灰產薪水真的很高嗎? 文組生3個月轉職半導體工程師、年薪翻倍!陽明交大為何免費幫上千人轉職?
  • 2025/07/09 08:29 | 2531 次觀看
    能力很強,能選的工作卻愈來愈少?當心「限制條件」把機會擋掉了
    明明能力不差,經歷也不錯,卻總覺得換工作越來越難?有時問題不在實力不夠強,而是設下的「限制條件」:不想帶人、不想外派、不想扛案子……正在悄悄刪掉工作機會,如何在能做、想做與市場需求中尋找交集?本文節錄自《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 文/游舒帆Gipi(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擁抱市場:在能做、想做與市場需求中尋找交集尋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 Lesson 18,我們將自己的產品原型做出了定義。你是孩子眼中的好爸媽,也是父母親眼中的好孩子,還是老闆信任的得力助手,又是同事眼中的神隊友,部屬心中的好主管;而你自己,也很樂於扮演好這樣的角色,那真的是皆大歡喜。 家庭關係,對象人數相對比較少,但通常很難選擇要或不要,畢竟是自己的血親。我們大致上只能盡可能滿足,並試著找出平衡點。原生家庭的議題既單純又複雜,單純的是人數就那一兩位,複雜則是因為你很難斬斷關係,不像朋友、客戶、同事一樣可以說換就換。 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本堂課我們暫時不探討原生家庭的議題,先回過頭來探討複數且具有選擇機會的關係,尤其是關於工作與市場。 擁抱市場:在能做、想做與市場需求中尋找交集 距今約十多年前,我在工作上結識了一位能力非常傑出的前輩,他的技術能力真的沒話說,對當時的我來說就是個神級的人物,什麼難的技術問題到他手上,沒兩天大概就能被搞定。這樣一位厲害的高手,在公司內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 但我也經常聽到另一種聲音,那就是有人說他太技術導向,太自負,沒辦法與人合作,也沒辦法帶領團隊。不然以他的技術能力跟資歷,現在最少是個技術總監以上的水準,外面應該有大把的機會才對,沒必要待在公司。 後來呢,我偶然有機會跟他合作,有一次會議後剛好接近中午的時間,他邀我一起吃午飯,我想難得有機會可以跟前輩請益,自然是爽快地答應了。吃飯過程中我問他:「大哥,你的技術能力這麼強,外面應該有薪水比現在高很多的職務找你去才對,你沒有考慮嗎?」 我記得他是這麼回答我:「是有不少公司找上門來,但海外的職缺我不考慮,因為我家需要我照顧。以軟體這個行業來說,多數公司更強調溝通與帶案子,而不是技術,所以他們大多要我當技術總監,且一定要帶團隊。但帶人這件事我一直覺得很麻煩,我討厭盯進度,也討厭在合作時遷就別人,更討厭做績效考核。前幾年都還有獵頭要說服我去帶人或者去海外工作,但都被我拒絕了,這一兩年主動來找的就很少了。」 當我還在體會他的考量時,他給了我一些建議,他說:「我覺得你是有潛力的,技術學習能力很不錯,也願意帶團隊跟扛案子,你未來的選擇應該會比我更多,我算是被自己的堅持給困死了。也還好現在的公司願意接納像我這樣的人,讓我繼續在這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扮演想扮演的角色,薪資的部分我還能接受就好了。」 這頓飯,給我帶來了一些啟發,前輩能力很強,但能選擇的工作卻愈來愈少。事後我跟主管聊到這件事,因為我主管跟這位前輩共事了10多年,是私交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主管是這麼跟我說的:「專業能力會給你增加很多的機會,如果還有管理能力跟溝通能力,那機會就更多了。假設專業能力可以給你帶來100個機會,加上管理能力跟溝通能力後,可能會有500個機會。但這麼多的機會中哪些才是好的呢?你要篩選嘛,怎麼篩?當然就是設定條件,例如什麼行業不要,薪水低於多少不要,工作地點太遠不要,篩選完可能剩下100個,你從這裡面慢慢挑總會有機會找到適合的。」 「但是,如果你設定的是不要帶人,不要扛案子,那你一開始擁有的機會就只有100個。但偏偏你應徵的那些高薪職務,對方花大錢找你來就是要你能帶團隊跟扛案子的,這100個工作機會中,可能有90個對這個職務的定義都是如此。你不想帶人跟扛案子,可能就少了90個機會,剩下的10個,可能有5個是需要外派的,但你又不想外派,所以你能爭取的可能只剩下5個工作機會了。如果你能爭取到這5個工作,那就是所謂的理想工作,要不就得接受現實,拿掉一些條件。」 能力,會讓你擁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限制條件,則會讓你聚焦於真正想要的;但若限制過多,卻會讓你失去各種機會。 尋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 做產品的時候,我們最怕的就是做出一個非常獨特,但只有少數一兩個人需要的產品。所以在產品發展的早期,我們必須找尋複數個願意為產品買單的用戶,這群用戶是產品最早的使用者,也就是所謂的早期用戶。至於複數是多少呢? 如果你在求職,你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市場行情呢?通常是看拿到的offer數量,以及這些offer願意給的薪資水準,代表市場上對你這樣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那要拿到幾個才夠呢?其實只要有3∼5個大致上就具有一定代表性了。 如果你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個好主管,那要怎麼知道自己的領導與管理能力不差呢?通常是看被你帶領的團隊的整體表現,如果你管理的部門績效表現良好,成員流動率低,你負責的跨部門專案也多能順利完成,橫向部門的人也樂於跟你共事,那你就有複數個案例來佐證自己的領導與管理能力了。 若能更進一步,你在3間公司擔任過管理職務,也都獲得不錯的成績,那又是另一個複數案例,你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個稱職的管理者。而且市場上確實也需要你這樣的人。 所謂的複數,不見得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有一定數量的人願意對你所能提供的價值買單。 節錄自:聯經出版《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拆解人生關鍵變數,掌控財務、工作、人際與個人職場定位,活出自我版本的人生》/游舒帆(Gipi) 著 推薦閱讀: 月薪5萬,該先存錢還是投資自己?搞懂「可支配所得」的財務關鍵 工作倦怠出現了,該如何擺脫失去熱情的狀況? 年輕人為何拒絕當主管?不是逃避,是不想傳承「有毒的管理文化」
  • 2025/07/04 15:57 | 125 次觀看
    產品經理 - 學習地圖(上):技能養成篇 
    產品經理是一個融合創新、邏輯與溝通的角色。隨著數位化加速,產品思維逐漸成為組織決策的核心。從技術團隊、設計部門到商業營運,產品經理肩負整合多方資源、定義方向並推動產品落地的關鍵任務。  本篇產品經理學習地圖(上):技能養成篇,將協助轉職者認識『從入門建構產品基礎思維』到中階『掌握用戶洞察與功能實作』,最終能『獨立推動策略規劃與跨部門協作』的相關職業技能,依循學習路徑,逐步成為具影響力的產品專案執行者! 文 /【104學習精靈】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產品經理是誰?為何成為熱門職業?  產品經理工作內容 產品經理與相近職類比較表 為什麼選擇產品經理? 誰適合轉職產品經理? 掌握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必備工具技能 x 學習路徑 x 軟技能 產品經理技能 × 學習階段 對照表格 產品經理學習地圖與路徑(搭配AI工具) 成為產品經理應具備的軟技能  產品經理是誰?為何成為熱門職業?   產品經理工作內容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負責定義產品要解決的問題,並與設計、工程、行銷等部門協作推動產品從構想到落地。其核心職責包含:  需求探索:透過用戶訪談、行為數據、回饋收集等方式,洞察真實需求。  功能規劃:撰寫 PRD、制定功能優先順序、評估 MVP 可行性。  專案推進:主持日常開發流程,跨部門協調資源,確保開發進度與品質。  成果驗證:追蹤產品指標(如留存率、轉換率),進行 A/B 測試與功能優化。  策略規劃:參與產品路線圖規劃,制定中長期產品方向與營收目標。  產品經理既是產品成功的推動者,也是用戶價值的守門人。其價值在於將「使用者需求 × 商業機會 × 技術可行性」三者整合為具體可執行的產品方案。  產品經理與相近職類比較表  職位 關注重點 負責內容 常見產業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使用者 + 商業價值 規劃產品功能與開發節奏 科技、電商、金融、SaaS 等 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進度與成本控制 控管時程、資源、人員配置 各類型專案導向型公司 UI/UX 設計師 使用者體驗 介面設計、動線、視覺規劃 軟體、行銷、遊戲、EdTech 等 資料分析師 數據洞察 分析用戶行為、產品數據、A/B 測試 金融、零售、科技、行銷  為什麼選擇產品經理?  📈 發展潛力大|未來產業的中樞角色  不論是新創公司還是科技巨頭,產品導向已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思維。  有產品就有需求,有需求就需要 PM——從 AI、SaaS、電商到 FinTech,每個行業都需要懂得「整合價值」的人。  企業不再只需要「能執行的專業者」,而是需要「能定義方向、驅動成長」的產品領導者。  🛠️能力多元|最全面的跨域訓練場  產品經理是一個訓練全腦能力的職業:👉 左腦要有邏輯與分析能力(數據、商業)👉 右腦要能發想與感知使用者(設計、體驗)👉 兩者還要能與技術部門深度協作(開發、工程)  在角色中將學會「如何說服利害關係人」「如何觀察用戶行為」「如何評估一個功能是否值得投資」,這些都是未來每一份高階職位都會需要的綜合實力。  🚀 成長彈性高|跨域轉換與職涯彈跳力強  PM 的角色可以橫跨不同產業與職能,時常需要與工程或設計專業職能有效通協作。是「所有關鍵決策職位的預備場」。  許多優秀的 PM 在職涯中轉職為:  創業者(Founder / Co-founder)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UX Designer)  數據分析師(Product Data Analyst)  成為產品主管、策略顧問,甚至進入 CPO、COO 等管理層  誰適合轉職產品經理?  🎓 1. 無產品背景但熱愛創新、解決問題者  你喜歡觀察生活問題、總是腦中浮現「這東西為什麼不能這樣改?」  從 side project 開始,就是最好的敲門磚。  無需程式背景,只要有邏輯、有使用者觀點,PM 是歡迎非典型背景者的職位。  💻 2. 工程師背景者  想脫離單純執行任務的角色,希望參與更多「要做什麼」的決策討論  PM 是讓工程師走向策略與產品領導的黃金道路。  技術理解力會讓你在 PM 角色上如虎添翼。  🎨 3. 設計師 / UX 專業者  有同理心、有用戶感知力的設計師,適合轉向更有產品話語權的角色。  讓你從 UI/UX 執行者,變成「產品體驗的主導者」。  許多產品團隊喜歡擁有設計底子的 PM,因為他們更懂體驗與細節。  📢 4. 商業 / 行銷 / 業務人員  熟悉市場與用戶痛點,對產品的商業價值有敏銳觀察  補足產品開發語言與邏輯,就能駕馭市場與產品之間的橋樑位置。  掌握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必備工具技能 x 學習路徑 x 軟技能  產品經理技能 × 學習階段 對照表格   🧩 產品規劃與需求管理 📊 數據分析與驗證能力 🎨 戶體驗與設計思維 🤝跨部門協作與專案推進 基礎 - 撰寫 User Story、建立 Persona - 初步撰寫 PRD、功能清單 - 認識基本產品指標(DAU、MAU、CTR) - 初步理解 A/B 測試、使用 Google Analytics - 繪製使用者旅程圖、UX Flow - 使用 Figma 建立簡易原型 - 熟悉 Notion / Trello 等任務管理工具 - 學習基本會議記錄與任務追蹤方式 核心 - MVP 規劃、功能優先排序(RICE、Kano) - 撰寫完整 PRD、維護 Roadmap - 使用 Mixpanel / Amplitude 追蹤行為流 - 設計驗證機制(Cohort、Retention、轉換率分析) - 熟悉設計思考流程(Design Thinking) - 與設計師協作建立 Wireframe 與可用性測試 - 使用 Jira / Asana 進行敏捷開發任務管理 - 主持 Stand-up / Sprint Review / Retro 會議 進階 - 多模組產品整合與平台化思維 - 建立產品 KPI 指標並追蹤成效 - 設計數據導向決策邏輯 - 與資料分析師共構儀表板、做策略調整 - 優化使用者體驗,結合數據與測試結果反覆調整設計- 規劃用戶測試場景、引導焦點訪談 - 建立跨部門溝通 SOP 與產品知識共享 Wiki - 作為 PM Leader 引導 Junior PM、推進跨部門專案 認證 - CSPO(Scrum Product Owner)- Pragmatic PM 認證 - Google Analytics 證照- Mixpanel / Looker Studio 認證 - Google UX Design 認證- Nielsen Norman UX 課程 - PMP 專案管理師- CSM(Scrum Master 認證)  產品經理學習地圖與路徑(搭配AI工具)  🟢 第一階段:新手 PM 入門(0~6 個月)  ✅ 目標:建立基礎產品思維與跨部門語言,從具體產出中培養使用者理解與任務邏輯。  📌 學習內容:  【產品市場機會】:初步理解產品與市場的關係(例如:Who / Why)  【找出使用者需求】:撰寫 User Story、建立 Persona、使用者旅程圖  【設計思考】:練習 Wireframe / Wireflow 製作,視覺化想法  撰寫簡易 PRD:說明做什麼與為什麼  學會製作 UAT(功能性測試 / 反向測試等)  建立會議紀錄與議題追蹤清單,強化任務邏輯與流程觀  📌 AI 工具應用:  ChatGPT / Claude:生成 User Story、用戶情境模擬  Uizard / Figma AI:快速建立原型畫面與 Wireframe  Notion AI:整理任務、產出會議紀錄與需求清單  📌 備選學習:  學習基礎專案管理(甘特圖、排程、進度跟催)  練習回報 bug 與測試報告,建立與工程團隊語言  閱讀《Inspired》、《Lean UX》理解產品角色的多重任務  [course_plugin title='產品經理入門課程' keyword='PM產品經理|入門致勝攻略:打造最強怪物新人的實戰課|104獨家線上課' amount=1] 🟡 第二階段:中階 PM 成長(6~18 個月)  ✅ 目標:獨立負責一個產品模組,深化市場洞察與優先排序邏輯,開始建立產品成果思維。  📌 學習內容:  【產品市場機會】:進行競品研究、定位圖、SWOT 分析  【使用者需求】:進階訪談技巧、使用者回饋整理、Cohort 分析  【提出解決方案】:撰寫完整 PRD、定義功能 MVP、排定開發優先順序(RICE、Kano)  【產品企劃框架】:建立產品 Roadmap,依驗證結果動態調整  專案協調與跨部門簡報報告  主持 Scrum、Sprint Review 等會議,培養團隊推進力  📌 AI 工具應用:  Miro AI:協助需求 Mapping、建立 Feature Map  Amplitude / Mixpanel + AI plugins:用於用戶行為與留存分析  Jira AI / Linear AI:協助排程與任務追蹤自動化  ChatGPT:產出會議簡報、功能拆解與優先順序建議  📌 備選學習:  與工程師深度對話 API 邏輯與限制(建立技術思維)  學習使用 A/B 測試平台與分析資料結果  與設計師協作,規劃 Usability Test 測試流程  [course_plugin title='資料分析相關課程' keyword='用AI+Google Sheet建立自動化工具,打造你的業績成長引擎|104獨家' amount=1] 🔴 第三階段:資深 PM 精進(18~36 個月)  ✅ 目標:制定產品策略與願景、帶領多模組團隊與跨部門合作,具備從數據到決策的整體能力。  📌 學習內容:  【產品企劃框架】:建立成果導向型 Roadmap,結合營運目標與客戶反饋  【有效提案法】:提案簡報、策略 Buy-in、利益關係人對齊溝通(尤其是非 PM 部門)  【提出解決方案】:設計產品 KPI(DAU、留存、LTV、NSM)  【產品驗證與迭代】:產品指標監控 → 分析迭代邏輯 → 反饋進 Roadmap  建立跨部門合作 SOP、主持策略規劃會議  設計產品願景,指導 Junior PM 並進行 Mentor / Review  📌 AI 工具應用:  Power BI / Looker Studio + GPT Plugin:產出決策儀表板、進行策略預測模擬  Notion AI:整理策略紀錄、文件管理、產品 Wiki 協作  ChatGPT / Claude:撰寫產品願景草案、跨部門溝通稿  Suno / Gamma AI:製作產品簡報、提案影片輔助  📌 備選學習:  學習產品組合管理(Product Portfolio)  熟悉商業模型設計與利潤預測(可使用 Business Model Canvas)  進階使用 AI 作為產品功能的一環(如設計 AI Prompt 功能、智能推薦引擎)  [course_plugin title='產品經理實戰課程' keyword='第7屆產品經理學習營' amount=2] 成為產品經理應具備的軟技能  產品經理的成功關鍵往往不在工具,而在於這些關鍵軟實力的「日常實踐力」:  溝通協調能力  與設計、工程、商業部門建立共識  化繁為簡、拆解問題並說服他人  優先排序與決策力  在時間與資源有限下做出取捨  擁有面對模糊需求時的清晰邏輯  系統性思考能力  看見整體產品架構與模組邏輯  能理解「做這件事對誰有價值?」  同理心與觀察力  從用戶視角出發洞察潛在問題  不被表層需求誤導  學習力與適應力  快速吸收新工具、新領域知識(如 AI、資料分析)  面對變動保持彈性與專業判斷  繼續閱讀 【產品經理 - 學習地圖(下):職涯精進篇】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產品經理】工作機會' url='
    amount='3'] 延伸閱讀: PM「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差在哪?盤點工作內容及PM技能樹 PM工作內容做什麼?產品企劃/產品經理薪資待遇、履歷面試總整理|精選工作機會 PM意思有不只3種可能!為何PM工作職缺只會愈來愈多?哪種PM最熱門? 轉職PM不撞牆!從0學會提案,產品經理學習營揭3大挑戰|商業思維學院
  • 2025/07/03 18:08 | 91 次觀看
    同事都是人才被挖角,那我呢?5招打造讓機會找上門的職場吸引力!
    為什麼有些人從不投履歷也能被挖角?該怎麼做才能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業人士呢?本文揭開熱門人才職涯經營的5大關鍵,想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花3分鐘一次學起來!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同事突然被挖角?他們「做對了什麼」?1. 讓自己的專業有價:核心技能具備市場稀缺性2. 聲譽悄然發酵:建立出個人品牌3. 持續成長:展現潛力可期的一面想成為搶手人才?從這5大面向下功夫!1. 鎖定特定領域,深度鑽研、定期輸出有料內容2. 挖出跨領域痛點,拓展技能成關鍵人才3. 採用「個人提案」寫法推銷自己,提升說服力4. 線上線下人脈經營:真誠互動是上策5. 保持職涯敏感度,機會來時,你也準備好了 同事突然被挖角?他們「做對了什麼」? 當某天發現,身邊的同事沒有主動投遞履歷,卻總是陸續收到獵頭顧問、業界主管或新創公司伸出的橄欖枝,甚至在得到夢幻工作後揮一揮衣袖瀟灑離去,這往往不是偶然的驚喜,而是職涯經過長期經營所累積出來的成果。 這種「被動吸引力」代表其在專業能力、個人品牌,乃至職涯潛力等面向,都已展現出市場認可的價值。換句話說,無論是刻意經營或無心插柳,會被挖角、成為別人眼中的人才,可能是因為他們做對了以下幾件事: 1. 讓自己的專業有價:核心技能具備市場稀缺性 人才被挖角最直接的原因,多半是專業能力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或者掌握了企業急需的獨特技能,是「不容易取代」的存在,企業才會主動出手,這可能有兩個面向: 技術與解決能力並重 不只是會操作工具,更懂得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甚至能預判潛在風險,例如:在AI、資安、半導體或特定開發語言等領域,具備實戰經驗與洞察力的專才,幾乎是企業搶破頭也要挖的人。 跨域整合力強 若人才能將專業知識與其他領域結合,創造出1+1>2的「跨界價值」時,那麼市場競爭力將大幅提升,比如:會行銷又懂資料分析,或是兼具科技與財務背景的管理者,往往更容易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2. 聲譽悄然發酵:建立出個人品牌 被動式挖角很多時候是「口碑」在替本人發聲,即便從未高調行銷自己,只要在工作中持續創造價值,累積以下這兩種軟實力,自然會被「看見」: 業界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曾參與重要專案、成功解決關鍵問題、成功建立或帶領過團隊、在會議或論壇中提出專業觀點,這些都可能是個人品牌的加分項,當累積足夠份量或影響力,這位行家的姓名就會開始在行業內口耳相傳。 人脈默默相助 平時與客戶、前同事、供應商,甚至是獵才顧問之間的互動,都可能創造意想不到的機會,這些人脈不僅能提供資訊,更可能成為人才的「推薦者」,畢竟當有人願意為某位人才的能力與性格掛保證時,其價值與能見度傳播速度會更廣泛,且比素人更易獲取雇主信任。 3. 持續成長:展現潛力可期的一面 通常企業在挖角時,不只看人才「現在能做什麼」,更會關心「未來能成長到哪裡」。當一位工作者持續展現出積極學習、主動解題的特質,並擁有以下能力,就更容易被看作是「值得長期投資」的對象。 學習力強、跟得上變化 在變化快速的產業中,「願意學、學得快」本身就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如果能主動吸收新知、更新技能,企業會相信這位人才能帶來新觀點、新價值,並具備長遠貢獻的潛力。 問題解決思維 除了完成交辦任務,如果能主動挖掘新痛點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對企業來說就是具備「複利價值」的關鍵人才。 想成為搶手人才?從這5大面向下功夫! 上一段談到,被動吸引力其實是一種職場競爭力的展現,如果你也渴望有朝一日能吸引好機會,或希望有更多選擇主動找上門,以下這5的方向是可以持續深耕、讓自己成為「候選名單」的具體行動指南: 1. 鎖定特定領域,深度鑽研、定期輸出有料內容 先找出職業中核心專業,可以是現有的強項,或是極度感興趣、想深入發展的領域,持續鑽研並掌握最新資訊、技術、理論或趨勢,不僅要知道「怎麼做」,更要了解「為什麼這樣做」,深入理解背後的原理、邏輯和可能的方法,再適當運用、輸出、製作(綜合出解決方案、分享知識或培訓、建立可用SOP或模組工具、實際納入工作環節中),這些都是強化專業存在感的方式。 例如:透過訂閱部落格閱讀、上課、參與產業研討會、考取相關證照等累積實力,藉由撰寫產業文章、在社群或專業討論區上分享自身見解,或者在展會或企業活動中發表實驗心得成果等,同步累積經驗與能見度。 而無論打算以什麼形式輸出成果與見解,請設定一個可負荷的周期,保持有規律的產出;另外也請確保發表的內容都有屬於自己的視角與獨特見解,畢竟比起轉發資訊或談一個空泛的概念,有獨特觀點與解法更能引人關注。 想透過線上學習加強專業能力,歡迎到「104學習精靈」尋找高品質課程。 2. 挖出跨領域痛點,拓展技能成關鍵人才 嘗試將自己原有的專業結合其他技能,讓「複合式職能」大幅提升市場需求。首先,可仔細審視工作上經常合作的單位(或服務的客戶),思考他們在日常作業中會面臨哪些挑戰、有哪些重複性高但效率低下的環節,或者有沒有想做但缺乏資源或專業的事情,這些「痛點」往往是技能發展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你是負責幫忙撈數據的工程師,發現行銷部每次開數據需求單都要來回修改或確認,這意味著該部門可能對數據指標的定義、可取得的數據範圍,以及數據如何應用在行銷策略上,缺乏清晰的理解或標準化流程,如你能往這方面發展,有很高機率會變成公司內的關鍵人才。 而進步與檢視跨領域學習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落實」,光是主動應用於工作環節中,發揮能力解決問題就會讓主管眼睛一亮,更別提若帶來實際貢獻,絕對遠比光說不練更能證明你的價值,也許下一個在公司內部走路有風的人才就是你。 3. 採用「個人提案」寫法推銷自己,提升說服力 成為聲名遠播專家前的第一步:學會完整的介紹自己。 無論僅是透過開放履歷、使用求職社交平台,或是更積極一點,註冊部落格或自架網站產文,經營的目標是為了讓潛在合作夥伴或雇主能快速且全面了解你的能力和潛力。因此,除非有其他因素考量選擇「匿名」,不然應打造真實、完整的個人檔案,這樣對方才有辦法更進一步展開了解,或至少,聯絡得到你本人……。 在盤點過往經驗的同時,建議大家轉換思維,不要只是羅列工作經歷,而是把每個工作陳述都當作一份「解決方案的提案書」:從「我做了什麼」到「我發現了負責項目中有什麼問題」、「如何運用專業能力、工具發想解決方案並提案」、「最終為企業解決什麼痛點或帶來哪些效益?」等,讓用人單位能一眼就看出你的潛力與價值。 例如:「針對網站內容更新流程繁瑣,導致上線延遲的問題,我提案並主導導入了內容管理系統,並優化了內容審核與發布流程,成功將內容上線時間縮短了30%,確保行銷活動能即時推出。」 4. 線上線下人脈經營:真誠互動是上策 人脈是長久累積的信任關係,不是打過招呼、寒暄兩句就成型。無論是線上或線下,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始終是職涯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雖然「見面三分情」的實體互動效果通常更勝一籌,但在數位時代,透過社群、專業論壇主動參與討論,也能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影響力。 有品質的線下互動,比交換名片更重要 參加研討會、業界聚會時,別只追求「認識很多人」,而是應該致力於「給人留下好印象」。與其廣發名片或攀談,不如鎖定幾位專業人士進行一段有意義的對話,建議事前可先了解幾位你想認識的講者或專家的背景,準備幾個有深度的提問或觀點,主動出擊、在互動中自然展現專業,如此一來,比起漫無目的的稱讚和閒聊,更容易讓對方記住你「是做什麼、解決過什麼問題」的人。 線上人脈,讓專業主動浮出水面 經營社群或其他職涯平台時,別只默默觀望,除了定期分享,「積極回應他人的貼文,在相關群組中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或給予建設性意見」也是一種推廣自己的方式,勇敢浮出水面除了能和業界的佼佼者們在線上交換訊息、激盪思緒的火花,或許還能交上新朋友、拓展業界人脈、獲得新粉絲,建立自己的「數位存在感」。 無論透過什麼方式,真正有價值的人脈,來自後續的連結,將陌生人變成熟識圈的一員需要投入時間精力,確認過眼神+幾次有品質的互動後,可以透過私訊追蹤交流、邀請喝咖啡深入聊聊,或是在對方分享職涯內容時給予回饋,才能慢慢從「認識」走向「信任」,獲得強度與品質都堅強的好人脈與口碑。 你也想拓展職涯人脈,歡迎上「104人才社群」認識更多好夥伴!延伸閱讀:要不要去喝杯咖啡?主管、同事、客戶邀約背後的職場潛台詞,你真的懂嗎? 5. 保持職涯敏感度,機會來時,你也準備好了 想成為企業眼中的優秀專業人才,即使沒有轉職打算,也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職涯健檢,定期檢視目前工作的學習曲線、是否仍有成長空間、當前崗位的發展性,並根據未來想走的方向調整技能累積與任務選擇。 這樣的思維,能為你帶來方向與動力,不僅有助於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機會時做出更快、更清楚的判斷,也能在關鍵時刻帶來轉機。 延伸閱讀: 剛到新公司幾個月就被挖角,直接跳槽會從此黑掉嗎? 她原不急著轉職,卻被企業指名挖角,她是如何做到的? 昔被高薪挖角,卻被列入資遣名單... 他用2招逆襲成公司金雞母
  • 2025/07/03 16:00 | 101 次觀看
    前進半導體!2025最新工作機會&薪資排行
    隨著AI、電動車、5G等技術爆發,全球半導體需求持續成長,台灣憑藉先進製程與完整供應鏈,穩居世界核心。半導體龍頭企業持續擴廠,工作機會穩定成長,薪資更高於多數產業,未來5年,半導體產業仍是台灣職場最強「護國神山」!彙整最新半導體工作機會、企業/職務薪資、進入門檻等TOP10排行榜,助你掌握第一手資訊,順利前進半導體產業。 文章摘要: 現在是進入的好時機嗎? 半導體工作機會在哪裡? 那些職類好找?那些競爭? 哪些企業、職務「薪」情好? 前進半導體技能自學,免費管道大匯集!歡迎索取完整報告! 索取「前進半導體」完整報告 現在是進入的好時機嗎?先把自己準備好! 政策加持:各國爭相投資半導體(如美國CHIPS法案),台灣技術優勢難以取代。 職缺暴增:2025年半導體職缺成長20%+,設備、製程、軟體工程師需求最旺! 薪資高標:半導體產業的員工年薪平均94萬,是台灣整體市場的1.2倍。 低門檻機會:非理工背景也能從「作業員、業務」切入,伺機轉職高薪工程職! 善用工具、自助人助,凸顯個人亮點、提高職場身價! 凸顯個人亮點:104AI職涯顧問,從人資視角為你萃取履歷亮點,讓HR在茫茫人選中,一眼就看見!▶立即使用個人亮點生成工具 提高職涯身價:不論現在轉職轉職與否,不排斥更好的未來,就該來跟獵才顧問聊聊!▶立即啟用專屬顧問功能 掌握求職市場資訊,前進半導體產業! 工作機會在哪裡? 工作機會TOP10:2025最缺作業員/包裝員、半導體工程師 、數位IC設計工程師 成長幅度TOP10:與去年同期相比,生產設備、售後技術服務、半導體製程成長最大 那些好找?競爭? 機會高TOP10:國內業務、售後技術服務、軟體工程師,每人有5~8個工作機會 競爭大TOP10:半導體製程、半導體工程師、生產技術,每人僅1.5個工作機會 哪裡「薪」情好? 企業TOP10:整體員工平均年薪上看347萬+ 職類TOP10:類比/數位IC設計工程師遙遙領先其他職類 索取「前進半導體TIP」完整報告 資料來源/定義 104人力銀行資料庫_2025年4月 工作機會:半導體產業企業需求人數 機會倍數:希望進入半導體產業求職者的每人平均工作機會數 機會成長:當月工作機會與去年同期比較=2025工作機會/2024工作機會 科系不拘:企業徵才條件「科系要求」填寫不拘的比例 104薪資情報_線上即時查詢 [職務] 平均年薪:篩選條件為資料來源5年內&半導體產業的年薪平均數 [職務] 薪資倍數:半導體年薪與整體產業比較=半導體平均數/所有產業平均數 公開資訊觀測站_2024年 [企業]平均年薪:2025年6月公告2024半導體&上市櫃全體員工平均年薪
  • 2025/06/20 17:16 | 121 次觀看
    賈伯斯簡報為什麼超有說服力?9大精彩要素讓人秒買單
    賈伯斯的簡報打動人心、經典難以超越,他的簡報風格有什麼章法可循?作者指出,之所以能讓全場觀眾被吸引,靠的不是炫目的投影片,而是掌握了9大精彩要素,每個元素都精準設計、直擊人心,一次掌握賈伯斯簡報背後的說服力設計!本文節錄自《跟賈伯斯學簡報》。 文/卡曼.蓋洛 本文目錄:精彩簡報的九大要素(點擊可快速前往) 1. 主標語2. 熱情宣言3. 三個關鍵訊息4. 隱喻和類比5. 現場示範6. 合作夥伴亮相7. 客戶見證與第三方背書8. 影片片段9. 圖板、輔助道具與演示教學 有說服力的簡報腳本通常包含九個共同元素,在啟用簡報軟體之前(無論是PowerPoint、Keynote還是其他設計軟體),務必考慮將這些元素納入其中。後續會進一步探討這些概念,但目前在發展構想時,請將這九大要素牢記在心中。 1. 主標語 你希望讓觀眾記住的核心想法是什麼?這個標語應該要簡短、令人印象深刻,並以主詞-動詞-受詞的結構呈現。賈伯斯在推出iPhone時宣稱:「今天,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這就是一個宣傳標語。標語能夠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願意傾聽。不妨參考全美最受歡迎的日報《今日美國》(USA Today)當中的一些範例,能夠得到一些靈感: 「蘋果纖薄的MacBook,功能卻無比豐富」 「蘋果Leopard作業系統驚豔登場」 「蘋果iPod又更輕巧了」 2. 熱情宣言 演講之父亞里斯多德認為,成功的演講者必須要有「感染力」,也就是對主題的熱情,只是只有極少數的溝通者能夠表達出對主題的興奮之情。賈伯斯每次發表演講時,幾乎總是洋溢著令人振奮的熱忱,前員工甚至一些記者都曾表示,他們完全被他的熱情活力吸引。 先花幾分鐘時間填寫以下的句子,撰寫你的熱情宣言:「我對這個產品(公司、計畫、功能等)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它___。」一旦確立了熱情宣言,請不要害羞,要勇於分享! 3. 三個關鍵訊息 既然已經確定主標語和熱情宣言,不妨寫下你希望傳達給觀眾的三個關鍵訊息,這些訊息應該要簡單易記,就算沒有筆記也能輕鬆回想起。雖然在第5景會專門探討這個主題,但現在請記住,觀眾的短期記憶最多只能容納三到四個重點,每個關鍵訊息後應有具體的支持論點。 4. 隱喻和類比 在發展關鍵訊息和支持論點時,要選擇適當的修辭手法以增強敘事的吸引力。亞里斯多德認為,隱喻「絕對是最重要的東西」,隱喻是將一個事物比擬為另一事物,以強化特徵、增加理解,是行銷、廣告和公關活動最有力的說服工具。賈伯斯在對話和演講中經常使用隱喻,在一次著名的訪談中,賈伯斯說道:「在我看來,電腦是人類發明過最奇妙的工具,從此我們的心智騎上了自行車。」 銷售專業人士多半喜歡用運動隱喻:「我們都在為同一隊打拚」、「這不是練習賽,而是真的比賽」或「我們的打擊正火熱,繼續加油!」雖然運動隱喻的效果不錯,但請試著挑戰自己,讓觀眾意想不到。我曾看過一個有趣的隱喻,來自卡巴斯基(Kaspersky)的新防病毒軟體廣告。這家公司在《今日美國》等報紙上刊登全版廣告,畫面中是一位沮喪的中世紀士兵,身穿沉重的盔甲,背對讀者緩步離去,標題寫著:「別傷心,你曾經也很出色」。這個隱喻將當前的網路安全技術(卡巴斯基的競爭對手)比作緩慢笨重的中世紀盔甲,顯然無法與現代軍事科技相抗衡。該公司將這個隱喻延伸到網站,配上一樣的盔甲圖像和標語,隱喻貫穿整個行銷活動。 類比和隱喻有密切的關係,也非常有效。類比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以突顯某些相似之處,能幫助我們理解一些不太熟悉的概念,「微處理器是電腦的大腦」就是個成功的類比,對於像英特爾這類的公司尤其適用,在許多方面,晶片在電腦中的作用就如同人類大腦一樣,雖然晶片和大腦是截然不同的東西,但有相似的功能,這個類比非常實用,因此被媒體廣泛採納。一旦找到有效的類比時,就應該堅持好好地應用在你的簡報、網站和行銷資料中。 賈伯斯特別喜歡以類比方式表達,尤其是與微軟有關的描述,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華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的採訪時,賈伯斯指出,許多人都說iTunes是他們最愛用的Windows應用程式,「就像是身陷煉獄的人得到了一杯冰水!」 【亞里斯多德的說服力論證要點】 賈伯斯的簡報遵循亞里斯多德經典的五點計畫,來建立有說服力的論點: 傳遞一個能引起觀眾興趣的故事或陳述。 提出一個必須解決或回答的問題。 針對該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描述採納解決方案後的具體好處。 發出行動呼籲。賈伯斯只需簡單一句:「現在就去買!」 5. 現場示範 賈伯斯總是與員工、合作夥伴和產品一同分享聚光燈。他的演講內容中,現場示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在2007年6月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賈伯斯展示代號為Leopard的全新版本OS X作業系統,他表示Leopard有三百個新功能,他選擇其中十個進行示範操作,包括Time Machine(自動備份)、Boot Camp(讓Mac運行Windows XP和Vista)以及Stacks(檔案管理功能)。賈伯斯並非僅僅將功能列在投影片上加以解釋,而是坐下來向觀眾示範這些功能的操作方式,他還特別挑選出希望媒體關注報導的功能,何必讓媒體自行決定這三百個新功能中哪些最吸引人呢?他直接告訴媒體答案。 你的產品適合進行示範操作嗎?如果適合,就將之納入簡報中,觀眾都會希望能親眼看到、親手觸摸,甚至親自體驗你的產品或服務,請在觀眾面前展現吧! 6. 合作夥伴亮相 賈伯斯除了在台上展示產品,也與重要合作夥伴一起分享舞台。2005年9月,賈伯斯宣布iTunes上將會提供瑪丹娜的所有專輯,這位流行天后隨即透過網路視訊驚喜現身大螢幕,並開玩笑地對賈伯斯說,她已經盡可能撐到最後,但最終還是受不了不去下載自己的歌曲。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像英特爾、福斯或Sony等企業合作夥伴,賈伯斯總是與那些對蘋果成功有貢獻的人一起分享舞台。 7. 客戶見證與第三方背書 提供「客戶見證」或推薦語是銷售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很少有客戶願意做開路先鋒,尤其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就像招聘員工會要求提供推薦信一樣,客戶也希望聽到成功案例,這對小型公司尤為重要。即便你的銷售和市場行銷資料在精美的彩色宣傳冊中看起來很吸引人,客戶還是會抱持懷疑的態度,而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好的口碑,成功的產品發表通常會有幾位參與測試版的客戶,他們可以為產品背書。在你的推銷中加入客戶見證,雖然簡單引用一句話就能達到效果,但你可以更進一步,錄製一段簡短的推薦影片,嵌入到你的網站和簡報中。更棒的作法是邀請客戶親自(或透過網路視訊)出席你的簡報或重要銷售會議。 你的產品有第三方評價嗎?如果有,務必善加利用,口碑是最有效的行銷工具之一,你的客戶看到信任的媒體或個人推薦時,會對自己的購買決定感到更放心。 8. 影片片段 很少有演講者會將影片融入到他們的簡報中,而賈伯斯卻經常播放影片片段,有時會展示員工分享他們參與某項產品開發的樂趣。賈伯斯也特別喜歡展示蘋果最新的電視廣告,從著名的麥金塔1984超級盃廣告推出開始,幾乎在每一次重要的新產品發表會上都會這麼做。他甚至曾經因為太喜歡某些廣告而播放兩次。在2008年6月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簡報接近尾聲時,賈伯斯宣布推出新款的iPhone 3G,這款手機能夠連接更高速的數據網路,而且價格低於當時市面上的iPhone。他播放了一則電視廣告,標語是「終於等到了,第一部超越iPhone的手機」。三十秒的廣告播放完畢後,賈伯斯微笑著說:「這不是很棒嗎?想再看一遍嗎?讓我們再播放一次,我太愛這個廣告了。」8 在簡報中加入影片片段會讓你脫穎而出,你可以播放廣告、員工感言、產品展示、或人們使用產品的情境、甚至是客戶的推薦,有什麼比直接聽到客戶滿意的回應更具說服力的呢?如果客戶無法親自到場,那麼透過簡短的影片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你可以輕鬆地將影片編碼成數位格式,如MPEG 1、Windows Media、或Quicktime,大多數簡報軟體都能支援這些格式。請記住,YouTube影片平均瀏覽時間是兩分半鐘,隨著人的注意力時間縮短,影片雖然能有效吸引觀眾注意,但如果播放時間過長,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善用影片,而播放長度不要超過兩到三分鐘。 9. 圖板、輔助道具與演示教學 學習者可分為三種類型:視覺型(大多數人屬於這一類)、聽覺型(以聽覺感知為主的人)和觸覺型(喜歡觸摸和感受的人)。找到方法來吸引每一類的學習者,一場簡報不應該只有投影片,可以使用白板、翻頁紙板、或是平板電腦的高科技電子白板。帶一些輔助道具,例如實物產品,讓觀眾可以看到、觸摸和使用。在第12景中,你將更深入地了解如何觸及三種類型的學習者。 大多數溝通者在準備簡報時,總是太過專注於製作投影片:應該用哪種字體?該使用項目符號還是破折號?這裡需要加個圖表嗎?那裡可以放張圖片嗎?這些其實並不是在規畫階段該問的問題,如果你有產品實物,那就找其他方式展示。2008年10月14日,賈伯斯介紹一款由鋁合金製成的新型MacBook,稱為「一體式機身」。在他講解完製造過程後,蘋果員工在台下分發這款新機殼的樣品,讓觀眾親自觸摸看看。 將所有這些元素融入簡報中,就能幫助你講述一個值得聆聽的故事。投影片不是故事的主角,是你在講故事,投影片只是輔助敘事的工具。本書不會偏好任何特定的軟體,不會直接比較PowerPoint和Keynote,因為在有效的簡報中,軟體不是主角,演講者才是。賈伯斯自己從2002年才開始使用蘋果的Keynote軟體,那又該怎麼解釋他自1984年以來的精彩簡報呢?軟體並不是答案。事實上,賈伯斯選擇使用Keynote而非PowerPoint,並不代表如果你換成這個軟體,你的簡報就會更像他的,你得透過下更多的功夫建立故事情節來贏得觀眾青睞,而不是光憑投影片。 節錄自:商業周刊《跟賈伯斯學簡報:從平凡到驚豔,18堂課教你創造iPhone級簡報體驗》/卡曼.蓋洛 著 推薦閱讀: 解構賈伯斯「現實扭曲力場」的秘密,他是如何讓我們上勾的? 為什麼我的簡報提案不吸引人?掌握3重點有助溝通、建立共識 想要賈伯斯簡報渲染力?必學演講3技巧|職場工作術
  • 2025/06/19 11:32 | 99 次觀看
    【學管理】組織升級!展現「變色龍」領導力。 狐狸小部門,分工不分責;猴子中部門,分工也分責
    原本只帶3、4人的小部門,慢慢壯大為10人、百人、千人,主管領導力如何升級?想像小型部門像行動敏捷的狐狸,職場教練Simon建議「微型組織」管理3原則:分工不分責、聚焦員工核心能力技能互補、知己知彼。再想像中型部門像善於溝通的猴子,「中型組織」管理3原則:分工也分責,資源利潤共享,培養二把手、為下一步發展做準備。 【Pocket Casts這裡聽】  【MixerBox這裡聽】 【2025職涯博覽會】200家企業現場徵才,還有多場知名企業講座、學習講座,職涯診所慶五百現場活動、免費職涯諮詢,立即報名  【本集來賓】Simon,職場教練,104資訊科技董事、前104人力銀行總經理、前中國飛利浦數字影像系統中國區業務總監、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目前仍協助新創及社企擔任(經管/領導力)顧問。 【本集重點】01:17 人變多,能預期做好的事卻變少?!06:21 組織登大人後,文化管理最難做?!08:44 無須強作team building,日常”溝通”、”校準”工作習氣與價值觀即可13:47 組織管理3檢核:方向感(目標是否一致)、節奏感(執行力象徵)、使命感(為何而戰),從員工角度思維校準22:17 數大便是美?!部屬人數愈多,管理職務愈重要?! ▍ 當好主管,你還可以聽EP494【主管偷偷學】帶人帶心要刻意?! 三大心法:了解部屬不足、信任部屬努力、投資部屬未來 EP472【主管偷偷學】別用權力,讓對方閉嘴。少說幹話,多說客話 服人也服心 EP471【主管偷偷學】聽黃仁勳「T5T」反官僚的真話運動!5大心法!打破醬缸老滷的馬屁文化 按「Follow」訂閱,最新一集Podcast立即傳送 
值得您關注的公司
魅力指數
92%
聯發科技集團_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utomotive Account Sales(Tokyo)
魅力指數
91%
聯發科技集團_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utomotive Account Sales(Tokyo)
魅力指數
90%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先進半導體工廠製程工程師
魅力指數
89%
矽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C Layout 佈局工程師